欢迎访问民生法制网 - 关注民生 弘扬法制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焦点关注 | 法制新闻 | 新法速递 | 法案释疑 | 普法社区 | 律师之窗 | 经济与法 | 司法前沿 | 检察风云 | 法苑撷英 | 警界采风 | 学术论文 | 新闻调查 | 红绿灯 | 法制故事 |
  房产 | 食品 | 旅游 | 汽车 | 教育 | 环保 | 健康 | 保险 | 就业 | 体育 | 互联网 | 人物 | 文化 | 金融 | 娱乐 | 女人 | 活动推介 | 网站公告 | 法律服务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环保 > 正文内容
会员帐号: 登录密码:
渣地变良田 矿山穿绿衣
发布时间:2017/4/28 20:36:02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视力保护色:
浏览次数:59621次 【大字 中字 小字】【打 印

  春深时节,贵州省纳雍县大塘边,杉枝轻摇,三叶草、满天星铺了一地,地里的马铃薯长势旺盛,玉米苗已是一片绿色。

  “又回到了以前的那个大塘边!”看着绿油油的山坡,年过花甲的陈忠林老人脸上满是笑容。

  大塘边曾是个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的小村庄,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一场浩大的炼锌运动改变了。当时,锌矿煤矿俱丰的纳雍县在大塘边架起炉子,大冶铅锌矿,最多时有100多座马鞍炉、200多座马槽炉,一天能生产20吨粗锌。

  与炼锌相伴而来的是大量炉渣,随意堆砌的炉渣让成片良田变成不毛之地,“青山变荒山,绿水成污水”。

  转机出现在2009年,当地筹资150万元对炉渣地实施整治,集中填埋炉渣2万多吨,修复一般耕地近40亩,对分散堆放的1.8万立方米炉渣实施泥土覆盖,被污染的土地渐渐恢复了生机。

  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省查明的矿产地3266处,煤、锰、磷、锑等多种矿藏资源的储量位居全国前列。长期以来,依托矿产资源优势,贵州矿业发展迅速,成为该省的支柱产业,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30%。

  另一方面,受限于资源禀赋,贵州的小型矿山占据该省矿山总数的95.6%,粗放的开采技术造成的地质灾害、植被破坏、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部分矿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湘黔交界的铜仁市万山区,被誉为“中国汞都”,曾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在长达600余年的采冶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矿渣、尾矿,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尾矿库内寸草不生,一下雨灰渣就随雨水四处流淌。”当地群众告诉记者,渣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浸入地下,严重危害农作物生长和群众身体健康。

  去年底编制完成的《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该省共发现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1165处,占用和破坏土地498.4平方千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该次调查到的2535处尾矿库(坝),累计积存煤矸石及废石堆3.56亿吨。

  “不为青山,难留金山”。面对矿山地质灾害,贵州加大矿山修复力度,展开了一场“自我救赎”。“十二五”期间,该省累计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41.66亿元,对1744处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为生态“留白”。

  在2013年到2015年间,贵州省连续3年实施矿山复绿行动,目前已经累计投入资金62.6亿元,实施矿山复绿项目301个,累计治理恢复面积68.92平方千米,让受损山体重新披上了“绿衣”。

  对于历史遗留、责任人灭失的矿山,贵州省各级政府把治理责任担起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综合治理,加快“还旧账”。2007年,该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已累计投入相关资金40.88亿元,专项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万山区再次焕发了生机。从2009年起,该区相继实施了矿渣生态环境治理、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尾矿库闭库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使曾经矿渣堆积、漫天扬尘的矿山、尾矿库变成了绿意盎然的草坡,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有效防治了其带来的水土污染、挤占河道、占压土地、淹没农田等危害。

  同时,万山还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地下矿道,建成矿山地质公园,把矿区打造成景区,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了从卖矿产到卖风景的转变,走上了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仅今年清明小长假,万山区就累计接待游客29.2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3%和176.4%。

  对于采矿中产生的废渣,贵州积极展开技术攻关,加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力度,实现变废为宝。

  “江南煤海”六盘水市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加强对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在发电、建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六盘水市盘县紫森源集团与昆明理工大学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研究团队合作建设的“年处理5000吨煤矸石综合利用中试生产线”,将煤矸石经过粉碎、浸泡等多道工序后,提取出其中所含的铝、硅、铁、钛、镁等有价元素,所剩的矿渣则被加工成玻璃。

  在还好旧账的同时,贵州力求矿山开发中“不欠新账”。

  贵州开磷集团积极创建“绿色矿山”,全面推行“磷化工全废料自胶凝充填采矿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采矿回收率从70%提高到90%左右,贫化率由7%降至4%,矿山服务年限得以延长,减少了废矿石的排放,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

  贵州矿业开发历史悠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欠账多。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高玉平表示,下一步将积极用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通过矿山复绿治理一批、政府筹资治理一批、国家资金治理一批、开发式治理一批,实现“减存量,控增量”,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民生法制网】 

【渣地变良田 矿山穿绿衣】 相关信息
  泗县:水利局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 [3-25]
  强化公司治理 [8-8]
  北极有了长期服役的风力发电机 [8-8]
  别把农田残膜污染治理难题留给子孙后代 [8-8]
  节水灌溉:用水大户变身节水大户 [8-8]
最新图片新闻
民生法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民生法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民生法制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民生法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它报纸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民生法制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30日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网站公告 更多>>>
热点图片新闻
永善县召开2017年征兵工作
 

    &nb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法律声明 | 隐私条款 | 付款事宜 | 广告服务 | 理事单位 | 通讯员 | 网站留言 |
Copyright(©)2006-2021 民生法制网 版权所有  IE5.0以上1024*768分辨率最佳
本站网络实名:民生法制网 网站法律顾问:柯彬慧  备案经营许可证号:豫ICP备1804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