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法制网 - 关注民生 弘扬法制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焦点关注 | 法制新闻 | 新法速递 | 法案释疑 | 普法社区 | 律师之窗 | 经济与法 | 司法前沿 | 检察风云 | 法苑撷英 | 警界采风 | 学术论文 | 新闻调查 | 红绿灯 | 法制故事 |
  房产 | 食品 | 旅游 | 汽车 | 教育 | 环保 | 健康 | 保险 | 就业 | 体育 | 互联网 | 人物 | 文化 | 金融 | 娱乐 | 女人 | 活动推介 | 网站公告 | 法律服务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体育 > 正文内容
会员帐号: 登录密码:
体育,让青年更健康
发布时间:2017/4/25 20:48:44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佚名  视力保护色:
浏览次数:10801次 【大字 中字 小字】【打 印

    “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下称《规划》),青年健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青年强,则国强。如何让青年的体质提升、让青年的健康阳光,事关国家的未来,关乎民族的发展。

    体育锻炼根治“低头族”

    专家认为,《规划》将青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作为重点内容来阐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体质的关心和重视。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出现了积极变化。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经过近30年的体质连续下降,大部分指标开始止跌回升。不过,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近邻国家相比,中国青少年体质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耐力素质持续下滑、超重肥胖检出率居高不下、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

    身体素质的下降,根源在于缺乏锻炼。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导致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此外,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短缺也是重要原因。再加上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不少青年人成了“低头族”“宅一族”,健康问题频出。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说,现在颈椎病患者年龄越来越低,甚至不乏十几岁的孩子。更让人担心的是,不少年轻人严重依赖于微信等新媒体社交,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这会造成人的社会功能、社会交往日益萎缩。

    为鼓励青年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规划》提出了“青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以足球为突破口;使坚持体育锻炼成为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时尚。

    制度规范强化体育课

    学校体育不只是提升青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还是中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提高民族精气神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体育课的处境却有点尴尬。有一些地区囿于老师匮乏等原因,难以保证规定的体育课时,甚至有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考量减少或取消体育课;有的学校因为担心安全等问题,虽然体育课开起来了,但质量和水平还远远不够;很多家长也基于学习、安全等原因,反对孩子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专家表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先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将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作为升学、毕业的必要条件。《规划》中也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日前,清华大学出台新规,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这一“不会游泳就不能毕业”的规定一度引发舆论热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高校把体育课教学普遍边缘化的现象。

    对此,上海纽约大学招办主任周鸿认为,通过体育考核的“硬杠杠”,可以鼓励学生多运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体能体质,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职业生涯、未来人生发展都会产生比较大的积极影响。

    终身锻炼健全人格

    “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其根本目标是让锻炼成为习惯,帮助青年完全人格,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对此,《规划》提出,培养青年体育运动爱好,力争使每个青年具备1项以上体育运动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体育运动,兴趣是关键。一旦从小没培养起兴趣,等到性格和习惯养成后再去锻炼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没有兴趣,不是怀着一颗愉悦的心参加体育锻炼,效果会大受影响。

    几年前,现任篮协主席姚明曾提出推广专项体育课的政协提案。他认为,就像学习音乐要以乐器为依托,专项体育课能够让学生即使运动能力不一定能达到专业水准,也一定会对这个项目有兴趣、懂门道,在赢得自信心的同时,为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此外,体育社团、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当重视和保障青年的体育锻炼。专家认为,体育管理部门应着力制订各种规范,提供更多的体育公共服务,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避免运动损伤。教育部门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打下基础。(记者 刘峣)

【责任编辑:民生法制网】 

【体育,让青年更健康】 相关信息
  城市居民健身之惑④|寻找理想的健身房 [8-8]
  人物故事|难说再见,“九朝元老”张文秀泪别世锦赛 [8-8]
  亚足联社会责任主任:足球培训者更应该教会孩子的是社会责任意识 [8-8]
  中国游泳成了“阳盛阴衰”吗,为何姑娘们的职业生涯如此短暂 [8-2]
  CBA选秀里的大学生球员:就是想经历一下,万一行呢 [8-2]
最新图片新闻
民生法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民生法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民生法制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民生法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它报纸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民生法制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30日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网站公告 更多>>>
热点图片新闻
永善县召开2017年征兵工作
 

    &nb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法律声明 | 隐私条款 | 付款事宜 | 广告服务 | 理事单位 | 通讯员 | 网站留言 |
Copyright(©)2006-2021 民生法制网 版权所有  IE5.0以上1024*768分辨率最佳
本站网络实名:民生法制网 网站法律顾问:柯彬慧  备案经营许可证号:豫ICP备1804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