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法制网 - 关注民生 弘扬法制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焦点关注 | 法制新闻 | 新法速递 | 法案释疑 | 普法社区 | 律师之窗 | 经济与法 | 司法前沿 | 检察风云 | 法苑撷英 | 警界采风 | 学术论文 | 新闻调查 | 红绿灯 | 法制故事 |
  房产 | 食品 | 旅游 | 汽车 | 教育 | 环保 | 健康 | 保险 | 就业 | 体育 | 互联网 | 人物 | 文化 | 金融 | 娱乐 | 女人 | 活动推介 | 网站公告 | 法律服务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教育 > 正文内容
会员帐号: 登录密码:
被“膨胀学历”催生 调查:76.71%的人考过或想考研
发布时间:2017/3/6 11:41:35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佚名  视力保护色:
浏览次数:12001次 【大字 中字 小字】【打 印

  前不久,2017年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此次报考人数首次破200万。

  陈瑞就是这200多万分之一,在她看来,考研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到处都是本科毕业的学生,本科学历不值钱了,必须得继续深造。”

  根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来自300多所高校850人的被调查群体中,76.71%的受访者表示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或打算考研。

  事实上,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由于获得大学教育的人数增加,本科学历者越来越多,其竞争力自然下降,进而追求更高学历。

  用人单位青睐高学历,提高学历提高就业竞争力

  新学期刚开始,在天津一所高校读大三的张新业发现,周围很多同学都在讨论考研的事情。有的同学已经确定了目标高校,开始买参考书做准备;有的同学确定考研,还不知道考哪所高校,打算先复习公共课再定目标。

  张新业也有考研的打算,正纠结着报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以及是读学硕还是专硕。“这几天都在向学长学姐咨询考研相关信息,还听了几场有关考研的讲座。”在他看来,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被考研占据了。

  “我希望将来回家乡到事业单位工作或者留在高校当老师,但这两份理想工作都对学历有着很高要求。”面对自己向往却要求高学历的工作,张新业选择了考研这条路。他认为用人单位青睐高学历毕业生,是可以理解的,“学历应该是用人单位最好的选人标准,实用且方便。”张新业说。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23.29%的受访者在求职或实习面试时遇到过学历歧视,42.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本科就读高校一般,希望通过读研改变“出身”。

  2016年12月,刘一苇第二次参加考研,从前阵子公布的初试分数来看,她应该可以进入报考高校的复试。

  刘一苇是辽宁一所985、211高校的2016届毕业生,她是班里为数不多的考研族,“班里的同学要么保研,要么出国,还有一部分人毕业直接工作了。”在刘一苇看来,班里同学之所以能本科毕业就顺利找到不错的工作,与毕业于985、211高校不无关系。而班里极少人考研的情形,她总结为“985、211高校学生的傲娇”。

  尽管本科“出身”不低,但刘一苇还是不想本科毕业就踏上工作岗位。“我对‘工作’这个概念有点儿迷茫,考研也是想缓一缓,读书让我更有安全感。”她告诉记者,“工作什么时候都可以找,提高学历应该趁热打铁,学历是一辈子的事儿。”

  刘一苇的目标是上海的一所985、211高校,“那所高校比我的本科毕业高校好很多,资源也更加丰富,去上海还可以开阔眼界。”第一次考研失利后,刘一苇依然没有打算工作,“我报考的专业很多人‘四战’‘五战’,我‘二战’不算什么,父母也很支持。”

  如今,刘一苇正在准备复试,她的目标是读完硕士继续读博士,“我想留在高校里当老师,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只招博士了。”

  与刘一苇本科毕业后就选择考研的情况不同,郑凯在工作近3年后,有了考研的念头。

  2014年7月,郑凯从辽宁一所985、211高校毕业。本科毕业后,郑凯辗转上海、北京,已经换了4份工作了,现在他打算考研。“这几年过得不是很顺利,考研后会有更多可能性。”他说。

  对郑凯来说,准备考研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早在2013年9月,他就备考过。“大四时自己比较迷茫,不小心‘逃’过了学校的保研宣讲会,也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期,于是决定考研。”郑凯告诉记者,备考3个多月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很想继续读书,于是选择了放弃。

  “出来工作近3年了,发现这个社会还是需要高学历人才的,我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郑凯把考研目标定在比自己本科毕业高校排名更靠前的浙江大学,他也希望将来在杭州发展,“杭州的就业和创业环境都很好,如果能拿到浙江大学的硕士学历,那就是最好的‘敲门砖’了。”

  如今,郑凯边工作边复习,在他看来:“当你意识到这个学历你非要不可的时候,你就会拼尽全力去努力。”

  家长认为本科毕业就业难,被迫走上考研路

  2016届毕业生韩莉已经是考过两次研的“老手”了,父母希望她将来进国企工作,因此强烈要求韩莉考研,学校专业都不限制,拿到硕士文凭即可。“我的父母认为,除了国企和央企,其他公司都不是‘正经’单位,而现在国企和央企对学历要求又比较高,本科生几乎没有机会,所以他们让我考研就是硬性要求。”她说。

  韩莉本人对于考研的执念没有那么深,她承认自己这两年的备考没有尽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两次考研都是从4月开始准备,一开始斗志昂扬,可是越临近考试心态越放松”,她表示,如果这一次考不上自己报考的学校专业,不会接受调剂,“我不想为了一纸文凭,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韩莉说。

  现在,考研的分数线还没公布,韩莉已经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了,她认为做两手准备,心里不慌。然而,韩莉的父母早已暗示她,这次如果还没考上,今年年底就继续考。

  李芮在安徽一所211高校读研,她将在今年6月毕业。已经找到一份工作的她,对妈妈既感激又有点儿埋怨,“很感谢我妈妈两年前‘逼’我读研,在找工作时,我才意识到硕士学历的重要性;但我又有点儿怪我妈妈,当年她应该‘逼’我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

  2013年9月,李芮在安徽一所非985、211的普通高校读大三,从那时开始,她的妈妈就要求她本科毕业后必须读研。“当时妈妈给我两条路,去香港读研究生或者考研。”做好本科毕业直接工作准备的李芮,非常抗拒妈妈的要求,“当时我妈妈采取了减少生活费的方式‘逼’我,从原本每个月1500元一点点减少到每个月500元。好在我有些积蓄,坚持了一阵子。直到2014年4月,我‘投降’了,决定听妈妈的话去考研。”

  在李芮的妈妈看来,非985、211的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就业很困难,尤其是她希望女儿留在省会合肥,可能就更难了。“我妈妈所在单位同事的孩子几乎都是研究生毕业,我的堂姐们也是研究生毕业,她可能也有点儿攀比心理吧。”李芮说,“当时妈妈表示,如果我第一年考不上,就供我再考一年。她说,‘也许你现在恨我,但我必须管你’。”

  经过了半年多的准备,2015年春天,李芮顺利地考上了安徽一所211高校,“我就是‘混学历’的,所以读了专硕。”即将毕业的她,在2016年底找工作时,才明白妈妈“逼”她考研的良苦用心。

  “没找工作时不觉得学历多重要,找工作时发现有的单位招人时‘明码标价’,硕士学历工资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甚至有的单位直接写明‘只招本科以上学历’。”李芮说。

  以2015年数据为例,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薪酬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本科生的平均薪资在4364元,硕士生平均薪资为6503元;二线城市,本科生平均薪资为3692元,硕士生为5436元;其他城市,本科生平均薪资为3162元,硕士生为4821元。由此可见,硕士学历可以获得更高的薪资。

  李芮告诉记者,“我挺庆幸自己读研的,不过还有一些单位明确招‘学硕’或‘985、211高校毕业生’,我又觉得自己的身份有些尴尬了,妈妈应该‘逼’我再狠一点儿。”

  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考研族仍需要更多理性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考研人数“激增”,一方面因为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以及我国的“学历情结”依旧存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在接受采访时介绍,30多年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很低,高等教育就是精英教育;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现在,甚至有的地区几乎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总体教育程度的提高,意味着进入某个具体专业领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就会出现以前是本科学历的人做的工作,现在接收硕士学历甚至博士学历的人。”在李奇看来,所谓“学历贬值”,与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密切相关。

  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令不少学生把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作为考研的首要目标,并把提高学历层次与提高竞争力等同起来。这其实助长了对研究生学历的畸形需求,并不利于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他指出:“要让考研回归理性,还需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消除社会的学历情结,才能打破人才评价中的唯学历论。”

  熊丙奇认为,研究生报考热,带有极强的短期功利色彩。“目前在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学历情结’的包围中,考生们是难以进行理性选择的。”他建议:“要切实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同时,扭转我国社会,尤其是公务员招考、国有企事业等单位招人中存在的唯学历论,才能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瑞、张新业、刘一苇、郑凯、韩莉、李芮为化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范雪 天津科技大学 王莅媛)

【责任编辑:民生法制网】 

【被“膨胀学历”催生 调查:76.71%的人考过或想考研】 相关信息
  紫云自治县教育系统召开新冠疫苗接种暨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会议 [3-25]
  紫云自治县举行2021年春季学期学生资助业务培训 [3-18]
  上海重拳整治教育培训机构 “拔高”需求关不住? [8-8]
  思考:清华北大不对参观者作限制又会怎样? [8-8]
  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何被“歪楼”?如何“好心”做“好事”? [8-8]
最新图片新闻
民生法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民生法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民生法制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民生法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它报纸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民生法制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30日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网站公告 更多>>>
热点图片新闻
永善县召开2017年征兵工作
 

    &nb


关于本站 | 服务热线 | 法律声明 | 隐私条款 | 付款事宜 | 广告服务 | 理事单位 | 通讯员 | 网站留言 |
Copyright(©)2006-2021 民生法制网 版权所有  IE5.0以上1024*768分辨率最佳
本站网络实名:民生法制网 网站法律顾问:柯彬慧  备案经营许可证号:豫ICP备18042000号